Rabu, Oktober 12

词章初选入编(潮涌皕载创辉煌)

 马六甲潮州会馆

二百周年纪念征稿

「潮涌皕载创辉煌」


词章 

林怀龙

调寄《小重山》


汹涌韩江向海流。看波涛荡漾,水悠悠。乡亲背井赴南洲。钟灵秀,马六甲栖留。


团结众筹谋。群贤商创会,志相投。情牵梓里系潮州。经皕载,誓再展鸿猷。


郭秀华

词章 《醉花阴•榴花古城皕载红》


八邑古城红皕载,耕耘潮裔耐。创造展辉煌,弟子情長,纳福存仁爱。

万家岭海威同岱,举国榴花黛,盛世鸽飛翔。百业呈祥,大地文風戴。


陈树坤


《青玉案.潮州文化》贺铸体


潮州习俗民风帅,讲古秀,人文媚。饮食千年还不睡。绣花一绝、堂皇精致,优巧谁能比?


十名戏剧潮音粹,令客余音绕梁醉。失落中原文化坠,潮州荟萃。木雕工艺,应是前排位。


林彦武


《醉花阴•潮州四大文化特色:工夫茶,英歌舞,潮剧,潮厝》


几案工夫茶艺著。待客真情露。节庆舞英歌,乐队游神,擂动擎天鼓。

凤城戏曲传千古。南国奇葩誉。民宅仿皇宫,紫桷红楹,后厝前埕与。


黄睦耀

《踏莎行•先贤》

沧海扁舟,攀山涉水,投荒万里谋生计。借资联络众齐心,集思广益同声启。

潮裔先贤,炎黄后裔,集中俊杰匡时势。励精图治万民欢,开来继往千秋志。


《浪淘沙•潮州会馆史流长》

  

正气展苍穹。敦睦民丰。潮州馆庆气豪雄。皕载先贤扬汉粹,后秀心崇。

施策应为公。处事中庸。潮人合作展新风。启后承前期久远,千古相融。


郭丽华

《醉花阴•咏古邑潮州新貌》


古邑潮州滨海绕,处处花爭俏。

遍地建高楼,跟上时流。闪闪霓虹耀。

瓷都驰誉环球傲,滚滚财源到。

富贵降名城,锦绣前程。举酒同欢笑。




颜见式

词《醉花阴•榴花古城皕年红》 


八邑榴花红万里,南国娇含蕊。细雨敲红花,晨映琼珠,泻落金乌美。     古城子弟安身倚,皕载常欢喜。晦气欲驱除,仙草添增,纳福迎祥水。



散文初选入编(潮涌皕载创辉煌)

 散文初选入编


散文初选入编


马六甲潮州会馆

二百周年纪念征稿

「潮涌皕载创辉煌」



《我是潮州人,我自豪》


文/ 谢顺捷

雪州大港(潮州澄海)



        在广东话满天飞,福建台越来越多的今天,马来西亚潮州文化显得日渐没落。在学校或家里,与家人朋友交谈不外乎华语或英语;在大学,从面试到毕业都以英语为媒介语;直到社会工作后才发现,懂三语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方言和了解历史文化,把潮州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先父是澄海人,母亲是普宁人,而我是个牙牙学语的九零后大港潮州人。母亲是个传统的潮州人,她的生活是非常潮州式的,例如,她坚持吃潮州菜,喝功夫茶,热爱潮语班,衷于二十四节令鼓,新年期间手作绣球,性格也如同潮州人般好客慷慨。她常强调功夫茶特别讲究礼节。泡茶中要斟茶时,分别把四个细瓷的茶杯或所有的杯冲一遍,俗称“关公巡城”,然后再一杯杯冲一遍,俗称“韩信点兵”。此外,每年除夕夜时,她也会煮蒜和豆干,因为吃了蒜,就有钱“算”,而吃了豆干,就能“做官”。


        有时想要了解长辈的生活,却碍于不会用潮州话表达,一切就只能作罢,相对无言。记得有一次,我意外地把潮州音“金桔-GIM GIG"念作“金笔-GIM BIG",结果闹了笑话。因此,我努力学习潮语。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鼓励参与潮州会馆的活动,如“出花园”,“青少年潮州寻根冬令营”,也让我明白了潮州人的伟大历史和红头船精神,终生受用。






《我与潮州⼈》


文/ ⻩景宗

雪州万挠(海南琼海)


           

       早在五⼗年代,英殖政府颁布⼀道法令,全部散落在镇郊外的华裔,都必须搬迁到政府规划好铁蒺藜围⽹的新村去。

       我和家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搬迁的。

        搬离了⽼家来到新家,左邻右舍都是潮州⼈。当时我才七岁,跟同龄的玩伴玩耍,交流的语⾔是潮州话。

        我是海南⼈,若问我潮州话是怎样学会的,⽽且还说得那么流利,我想,应该是⽿濡⽬染,⾃然学会的吧!来到社会做事,⼀些交往的朋友还以为我是潮州⼈呢!甚⾄介绍我加⼊潮州会馆当会员。

       我如今⽣活安乐,有⼏个贵⼈是我要感激的,其中潮籍⼈就占了两位。我读书不⾼,初中毕业后,到⼀家咖啡茶叶塑料⼚⼯作了五年,从杂⼯做到书记(理账)再担当跑遍全国的业务员。提拔我的就是该⼚的许经理,他是我踏⼊社会的首位贵⼈。

        第⼆位是我离开咖啡茶叶塑料⼚的职务后,应聘到⼀家经营动物药公司,同样工作了五年。这家公司⽼板姓陈,他要我们称呼他陈兄,他精明能⼲,⼝材⼀流,只受⼩学三年教育,却考获⼤学⽂凭。

       我们的药是从国外进⼝的,药物的介绍说明书都是英⽂字,我⼀点也不懂。幸好,我的同事是受英语教育的,他可以教我,⽽陈兄的功劳也不少。

        我在这家动物药公司的北⻢市场⼯作了两个⽉,公司便派我到吉隆坡负责中⻢市场的⽣意,⽼板不在身边,我单枪匹⻢发挥,倒也做出⼀点成绩出来。从业务员升到业务主任再升到业务经理,最后辞职出来做⾃⼰的⽣意。

       我总觉得,⼈的⼀⽣,⽣活得平安愉快,交的朋友,遇到的⼈,时刻都影响着⼈的每⼀个跨前的步伐。

        我是幸运的,遇到我前⾯讲述的两位潮州⼈!




《红桃粿的记忆》


文/ 杨庆盈 

砂拉越 民都鲁(客家)


       走放工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在想今晚要吃舍?肚子叽里咕噜的。我闻到红桃粿的香味了。真香。我看到路边有一个档口有卖红桃粿。我垂涎三尺。我在背包中拿出钱包,拿了零花钱买了几块红桃粿来吃。我坐在街边吃红桃粿,别有一番滋味。我记得外婆小时也是有作红桃粿给我吃。那是小时候很好吃的粿。


       “盈盈,吃红桃粿带来如意平安?吃了快高长大。”这是外婆告诉我的。


       “谢谢外婆。”我回答。我过后一定坐在饭桌上吃。


       外婆过后还会再给我多一块红桃粿。她也会坐下与我一起吃。我们吃红桃粿配黑咖啡。我们很开心的笑了。我记得外婆很亲切的笑容。


       简单的一幕,是代表我与外婆的珍贵回忆。老人已经不在,但她拿红桃粿给我吃的身影是我这一生都记得的画影。很温馨是老人给晚辈食物吃要她肚子不饿,那是疼爱的表现。


        传说中吃红桃粿也有“求丁”的好芋头。老一代的人说先吃尖尖的钩状的粿头是会生男孩,先吃后面三角座的部位是会生女的。无论如何这是很美好的传说。我觉得吃红桃粿是记起外婆美好手艺的记忆及记得美食文化传承的意义。潮洲红桃粿很美味可口又有美食文化价值的存在一定要一代传一代。





《潮州菜粿》


文/ 王镱珺

 槟城 (潮州揭阳-揭西棉湖金和镇)



       粉嫩雕琢的粿皮,透明、软糯,有时粉中带绿,有时粉中带橘。在儿时记忆中,它外表结实、弹糯,包裹着和虾米、猪油炒得咸中带苦的韭菜。我偏爱韭菜,可能是它不容易有味道的明显偏差,哪家的韭菜粿都很少让人皱眉,可能这就是经典吧。

       平时只有祭拜先祖、神明,才会在家里看见菜粿。我很贪吃,每次嘴里塞满,还盯着桌上还没被人带走的糯粿子不放。我不爱在外面餐馆点它,那儿的菜粿都皮薄馅厚,皮一个比一个薄。那绿油油、米白透光的菜粿,一口咬下,只剩馅料的味道,想象中那粿皮应有的弹牙被黏糊取代。只有妈妈买回家的菜粿才是最可爱的,它们个头大,皮的厚度恰到好处,散发着菜粿才拥有的独特米香。


       一个个放进油锅,用热油轻浇至表皮出现许多气泡,金黄璀璨的,用汤匙轻划时,发出脆响声就像烧猪肉那脆香脆香的表皮。伴随热气和炸香味,那是韭菜独特的芬芳,只有韭菜粿才有的特殊香气。我轻轻地用汤匙切开一个口,一抹烟从小口滑出,瞬间香气四溢。我继续扒拉开它,那清脆的喀嚓声可谓世上最美妙的声音。等到里面的韭菜全被吃完,才是重头戏!那软糯的菜粿在油炸后,煎出的气泡把口感再次升华,轻咬酥脆无比的粿皮,有点扎口但却又香又脆。


       我喜欢菜粿,蒸的、炸的、韭菜的、沙葛的,小时偏爱韭菜,今也爱沙葛,可唯独不变地是我更爱那虽制作繁杂、但口感软糯适中又带韧性的粿皮,那是潮州菜粿的独一无二。



《紫昌阁与潮州情》


文/ 映泉

马六甲 (潮州揭阳普宁)


       德教会1939年由杨瑞德创建于潮州潮阳县和平区英西港乡。二战后传到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当年中国连年动乱,人民被迫外逃谋生,潮州沿海乡民,凭著地理上的利便离乡背井,梯山航海。南来星马后,过着披荆斩棘,流汗沥血的生活,同时也把乡下的宗祠、乡会、私塾,寺庙等组织搬过来,紫系德教会就顺著这种发展趋势,随著潮籍乡贤的南来而香火相传。


       1954年(甲午年)二月初二,紫昌阁于马六甲潮州会馆安炉立鼎,当时柳春芳师尊鸾示嵌有王昌茂、陈通临、陈俊三等三位乡长姓名的诗句,如下:


马来六甲订善缘,

百世预言寄飞鸾。

王道昌茂秉德立,

陈诚运通临泰关。

俊士齐集皆神会,

三生有幸总不忘。

韩江毓秀称邹鲁,

岭东精英甲三江。


        此一大事缘起于1954年 (甲午年) 正月廿五日,当时星洲(新加坡)紫新阁鸾期,柳春芳师尊泄示,在古城创立马来亚联合邦紫系第一阁,命名紫昌阁,并定于同年二月初二日成立。初由王昌茂,陈俊三领导组织。


       由于当时时间紧迫,万幸获得时任马六甲潮州会馆主席的陈通临及诸董事,深明大义,热心策划,慷慨借出该馆岭东堂为创阁安炉之处。在各众通力合作下,紫昌阁如期宣告成立,陈通临被推举为首届阁长。


       1956年,陈通临仙逝,归真蓬岛,法号成彰。师尊引渡至蓬莱修行。1997年9月28日,砂拉越林梦德教会紫全阁安炉立鼎吉日,成彰师兄(陈通临)升任紫全阁守坛师兄。 



(照片两张在电邮。参考:德教研究网页)



《潮州双烹粽球,让甜咸口味完美结合》


文/颜显 

马六甲(普宁军埠)


       每逢五月节,也就是所谓的端午节,我们潮州人总会想起那独有的双烹粽球(粽子)。什么是双烹?双烹意指咸甜双味。其特色在于粽子的馅料,一半是咸,一半是甜,入口后可享受两种口味,所以我们潮州人的粽球除了有栗子、虾米、猪肉、香菇、红葱头、五香粉、胡椒粉的材料味道也有加入甜的红豆沙或者甜的芋泥(甜馅蒸熟成泥状后再加入糖和油炒至可搓成泥球状态),一粽双味,左右逢源。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的喜爱。它独特的口味,咸甜双拼,一吃就肯定会爱上。



      在中国古代,粽子有甜有咸,而且北方人吃甜,而南方人则吃咸。但为何身处南方的潮州人所裹的粽子却偏偏要咸又要甜呢?据说这离不开清代中叶,潮州成为国内的甘蔗糖生产中心有关系,潮州人嗜甜,因此咸粽子中会添加甜的豆沙,咸甜合拼,再配上一杯潮州工夫茶,尝多不腻,这就是潮州人过节吃粽的习惯。



       双烹粽球随着先祖、先贤南推并流传到本地,可是相比较于其他节庆,如过年、元宵、清明、中秋节抑或冬至等,五月节(端午节)往往都会被人所忽视。所幸在马来西亚这片国土,马六甲州鸡场街内的宗祠及会馆自1993年起联合组织了联谊会,每年轮值团体都会准备欢庆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端午节裹粽子比赛也是其重头戏之一,各会馆宗祠的理事及会员皆为承传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值得赞赏。



       人们的饮食习惯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改变,在经典与现代、承传与创新的不断碰撞之中,不变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及延续。




《潮人事事甜》


文/四爷 

马六甲(潮州潮阳)


       任何的习俗和技艺都会随着光阴流逝而逐渐褪下色彩,唯有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习惯却会不经意地流传下来。


       潮人嗜甜,纵观整个潮商史,可以说都建立在潮州地区的“糖史”之上。潮人的生活离不开拜“老爷”,给神明及佛菩萨上供需要供品,无论如何,作为好意头的象征,供品带“甜”总是第一要义。直到如今,我们潮人在重要宴席上依旧保持着以甜点开始、以甜点结束的传统,寓意“从头甜到尾”。

    

       俗语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潮州的平原地区不多,河恶山险,且位居海滨的地区更频频遭受海风侵袭,因此在先天及地理环境的条件下,并不适合作为粮仓。所幸,老天爷为潮汕关闭了一扇门,最终也为潮汕打开一扇窗,留给勤劳的潮人机会,专门在此地种植甘蔗,带来非常可观的盈利,从而改善经济及民生。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潮人为家中满15岁的孩子进行“出花园”成人礼仪的日子,意味着孩子可以踏上成人之途,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儿童。早餐必有甜品一道,如:甜菜汤圆,加上其他菜品。同时也要专门准备甜的红桃粿作为供奉给“花公花母”的供品,希望从此长大成人,“老爷保号,平安大赚”!


       在潮人的生活中,“甜”不止是一种味道,更可解读成是一种比味觉体验更高更远的事物,更是幸福和希望的象征。不但是位于省尾国角的潮人,也是七大洲五大洋的潮裔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绿豆爽》


文/ 谭惠仪

柔佛 峇株巴辖(广东)


       我在首都出生、求学及打工。围绕着我的亲朋戚友都以广东及客家人居多,以至于我甚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籍贯的美食。


       后来,婚姻把我带来了柔南的小镇-峇株巴辖。这二线城市有着它独特的地方DNA-充满神话色彩的庙宇、闻名遐迩的美食天堂及生态旅游等。我生活的婆家是个福建大家族,家婆现有7位媳妇及3位女婿,大家都来自不同地方与籍贯,而我是家里唯一的外州媳妇。因此,家里头偶尔会出现新菜肴与甜品也不稀奇。女儿就是透过叔叔买回家的夜宵,发现及爱上这绿豆爽。简直可称得上“一见钟情”呢!


       家里人都称它为tau suan(福建话)。它是一种用无壳绿豆畔熬成羹类的甜品,其他材料还包括薯粉、糖、香兰叶、水等。


       大部分卖绿豆爽的档口,只有在晚间营业。每当我们在美食阁用餐后,来一碗清爽润的绿豆爽,配上香喷喷的油条,这样咸甜的滋味参杂才碰撞出火花。我也因此爱上这糊糊又软绵绵的羹!


       女儿一向都不钟爱广东糖水,唯独对这古早味的潮州甜品就是爱不释手。在她的苦苦哀求之下,外子在家也给她做了好几回。烹煮绿豆爽的食材易得且不贵,过程简单,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外子也说,绿豆可清热解毒、利咽润肤,大人小孩都适宜哦!所以,他也很享受与这馋嘴猫一起烹煮绿豆爽的美好时光!这可是可以温暖一家子的美食啊!


       真心希望这传统美食能够传承给下一代,让子孙们都有机会品尝及让它发扬光大。                                 



《出花园-行成人礼》


文/ 陈树坤

柔佛乌鲁地南(潮州)


       五十八年前的甲辰年七月初七(七巧日),乃是我毕生最难忘的一天,迄今仍历历在目,犹如昨日之事。

       当天母亲待我如太子,有点受宠若惊。一清早,母亲忙叫我躲在房间里,切勿出来。就连洗刷等也在房间里办,母亲吩咐妹妹们把水盆端进来。红色洗脸盆里却有十二种不同的鲜花,母亲亲自把面巾浸在盆里,拧干后便为我擦脸,口里还念念有词,大意是求天公众神牵我出花园,平安成长。


       过后,母亲给我穿上一套早就准备好的红色衣服,上衣是红色,加上一对红色木屐。一切妥当,就开始祭神和拜别床脚下的公婆神。接着,母亲就端着竹箕喂我吃饭,有十二碗汤圆、清蒸螃蟹、清蒸乌鱼、鸡头、清蒸鸡、卤鸭、红桃粿等等十二种食物,还有黑糖。每样食物必需蘸上黑糖后吃上一小口,鸡头只是咬而不吃。所有食物须放在竹箕里,排成圆形状。

        因家居为吊脚楼,只能留在楼上房间里,不可打开窗口或下楼,以免碰到不祥人物或景象。至于小解或大解,也只能在痰盂解决。

       后得知此乃是潮裔的成人礼。当日必须准备三牲果品祭拜公婆神,表示孩子已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嬉闹的孩童了,必须面对世界,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随着时代,出花园已不再有昔时的隆重仪式,而是简单化,不过其意义则永久不朽。如今,全马各地潮籍团体都有办集体出花园,让那些满十五岁的孩子一起来参与,共同欢庆自己已走出花园!




《我爱沙葛粿糕》

文/ 韩佩淇

霹雳太平(广东)


我是一个贪吃鬼,只要能吃的食物,我便会饥不择食的往嘴巴里塞。至于食物好吃与否,我更注重食物本身带给我舌头的刺激感。

我认为自己生长在马来西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里有很多不同的籍贯,如:广东、广西、客家、海南、福州和潮州等。所以我要吃美食,不需要特地飘洋过海,而是只要在马来西亚的特定区域,就能品尝传统的籍贯美食。在众多美食当中,其实我最爱吃糕点。主要是糕点精致、口味多、甜而不腻、咸而开胃,吃再多也不会撑破肚皮子。这次,我要跟大家分享在潮州糕点里,我最爱的是沙葛菜粿。

或许你会好奇,我怎么就喜欢这款糕点呢?我很喜欢沙葛配上萝卜,加上独家烹饪手法和虾米翻炒后的香味。在炒沙葛的过程中,虾米、萝卜、调味料的味道巧妙融合在一块,最后在闷煮收汁的时刻,一切味道都被吸收在沙葛中,再包裹进粿皮里。然后,“粿”这个糕点的皮很有嚼劲,而且晶莹剔透。所以,我每次都是一口吞,那鲜美的汤汁在口腔里爆开,慢慢的在喉咙里翻滚再流入胃里,那种满足不是言语可以描写出来的。

沙葛菜粿可能不是所有的年轻人会欣赏,但是在我心目中确实那么的完美。它是我潮州糕点里排名第一的美食。不说了,再说恐怕我的口水要把键盘淹没了。                                                                                                                         (445个字)

 


《我家的乡音传承》 


文/ 陈劭岳

马六甲 (潮阳福仓乡)


儿时在家中是由阿嬷及父亲俩人负责传授潮汕话给晚辈,因为母亲不是潮州人而无法「效劳」。然而俺家却有另一个管道来「进阶」潮汕话的沟通及运用水平,相信这也是当时许多潮籍家庭共同集体的美好回忆及相同的作法,以便潮汕话能代代薪火相传永不衰竭。依稀记得从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每当甲州新路「西湖电影院」播映潮剧电影(黑白画面),便是咱们孙辈最引颈长盼及雀悦不已的时光,因为有八到十个孙子女包括(堂兄弟姐妹)会陪同阿嬷及老妗(舅公妻子)一同前往看「潮剧」电影。一般上阿嬷会选择「合映」(两部电影同时前后播映却没有中场休息),当然也不排除单一的剧目,全是由香港电影公司所拍摄制作,而当红的潮剧小生(反串)及花旦则是潮籍人士所熟悉的陈楚惠及方巧玉。(单一的剧目场次是3PM、7PM&9·15PM而合映的剧目场次则是2.30PM&7·30PM) 吉时一到,阿嬷&老妗便会带领大家浩浩荡荡的乘坐人力三轮车(共3辆)到「西湖电影院」观赏潮剧啰。其阵容酷似「母鸡带小鸡」的气势颇为温馨。当三轮车来到板底街桥下,年纪较大的孙辈皆要暂时下车以便协助车夫合力将三轮车推上桥中,然后便可一跃而上三轮车直奔「西湖电影院」。当抵达「西湖电影院」便不约而同的巧遇许多亲朋戚友(皆为潮籍),大家扶老㩦幼其乐融融看潮剧。阿嬷也会掏出一些零钱给孙辈们买零食糖果以解馋,同时也是孙辈们最高兴的时刻。由于检票员是老街坊兼「胶己人」所以阿嬷只须购买2张「戏票」便很从容地引领大家入场「看戏」啦! 入场后,孙辈们便将随身带入场的旧报纸或纸皮板平铺在走道上「席地而坐」静待开场。开场半小时后便开始摸黑寻找其他空位子就坐。 (若全院满座只好望椅兴叹)剧终人散时则要唤醒沉睡已久的其他小孙辈一同回府。如今忆起这儿时往事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却也徒增不少成长岁月中的「小确幸」。注: 「西湖电影院」已改建成新颖的旅游饭店(HOTEL)



《潮州男人当自强》


文/ 李翠环

雪州加影 (广东客家)


说起潮州人,李嘉诚是代表人物。我所认识的都很有上进心,且听我述说。 父母忙工作,把我寄放在外婆,大姨家。大清早六点多,大姨去芭场替人割草,替邻居洗几大盘衣服。那是洗衣机还没普及的七十年代。五岁的我目睹姨丈凌晨四点多就摸黑骑脚车出门到木薯厂。还记得大姨三、四点就开始做饭,放在铝制饭格给姨丈带去。每当有重要考试,我也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念书。长辈刻苦耐劳激励着我。 我妈常说我表哥,考试不如表姐。印象中,表哥不亢不卑,勤奋地伏案用功,时常大声朗读课本内容。 看着他从毕业后工作,租房间,骑摩托,稳打稳扎从工程师慢慢升职。如今已是日本电子产品,位置最高的厂长。公司时常派他出国开会,豪华车供他用。我们都以他为傲。回想曾探访后来在猪寮工作的姨丈。尖酸刻薄的旁人说,“叫你父亲早点退休,带他去旅行,不然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另一位是我的同学。大学时期修经济,他担心出路没能比法律系好。可能会像他父亲那样。他父亲是南大数学系毕业。在新加坡改制后,只能教华文。35年后,得知他现今在上海当上中美跨国企业的总裁。可想象他毕业后,在竞争且尔虞我诈的中国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真是少点缜密心思及手段都不行。耳边又响起当时二十一岁的他说,华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才是。 时间见证潮州男孩儿当自强, 只需一代人的落力拼搏,就可翻身改变自身环境。



《记一段往事…韩水流徽》

文/ 陈红花

马六甲 (潮州)


2001年,马六甲潮州会馆多名同乡代表出席在云顶的马潮联会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嘉宾拿督蔡锐明乡长致辞时提到每一次唱马潮联会会歌时都用卡带播放,希望能有现场带动唱的。


当时在场并坐在一起的三人 (杨泽坡、陈红花及范赛月) 当时就萌生了发起并组织“潮州会馆合唱团”(即后来的韩徽合唱团),以便应付来年轮到马六甲主办马潮联会全国代表大会。


筹备期间,决定由杨泽坡负责声部指导,林朝星老师指导的华乐团协助现场演奏。陈红花及王雪珠负责招募合唱团团员,后来黄瑞满当选团长。


潮州会馆合唱团之后在鸡场街年景布置工委会主办的活动节目打算献唱,舞台上演出而没有正式团名,杨泽坡老师看到潮州会馆二楼有1968年会馆扩建时,各地友馆赠送“韩水流徽”的牌匾,因此灵机一动,为合唱团命名为韩徽”。这就是马六甲潮州会馆韩徽合唱团的成立缘由。



《疫情下,马六甲不一样的松鹤之夜》


文/颜显 

马六甲(普宁军埠)


“松鹤之夜”孝亲敬老晚宴可以说是我国《星洲日报》广为流传的品牌活动,几乎马六甲市民每年都期待它的到来。这个活动每年都订在农历正月初七人日。


潮裔乡贤每年藉此联合支持《星洲日报》“学生阅报计划”,赞助甲州华小及国民型华文中学每逢周一至周五的《星洲日报》,推广阅读风气精神,以让师生持续受惠。


来到2022年,这个活动已经办了第24届。潮州会馆自第三届(2001年)受邀成为联办单位,当时的主办方除了《星洲日报》还有《光明日报》。联办至今也一起走过了22届。自2008年起,联办单位增加了马六甲惠来公会。


在2021年起,因为疫魔尚在肆虐,经过主办方深思慎密与协办单位即马六甲潮州会馆和惠来公会领导于2.1.2021在大好运酒家联席会议讨论后,决定于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晚上7时,配合全国七区同步进行。今年2022年,和往年相同,报名参与的家庭把酒楼烹调的盆菜以“得来速”方式领回家,在家里边品尝佳肴,边通过线上欣赏特备节目,陪伴长辈渡过一个全然不一样的正月初七 (人日)。



《潮州人呀,一生可以说只为两件事》


文/ 颜见式

马六甲 (潮州潮阳)


潮州人呀,一生可以说只为两件事,一是“食茶”,一是“拜老爷”。


“食茶”固然不必说,潮州的工夫茶举世闻名,潮人把茶当水喝,从早喝到晚。


潮人有可能对自己随意松散,但是一讲到“拜老爷”时,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潮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拜过的神大概比你在神话故事里看过的总和都要多。


初一、十五拜天公;初二、十六拜地主老爷。还有妈祖、福德老爷、普渡公等……简直多不胜数。


各个家庭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拜不同的“老爷”。就说我家吧,跨越了佛、道、儒教派的分歧,供奉的主神就是玄天上帝,其他的神明有:法主公、大伯公、关帝、哪吒三太子、大二爷伯、济公、佛祖、观音佛祖、准提菩萨、清水祖师、普庵祖师等神明全都十分和谐地共处一堂,并排而立。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就是“上帝公”的宝诞,还有初一、十五以及初二、十六犒赏军将以及月尾拜“后尾公”等,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刻,也是她最接近神的距离。随着岁月流逝,她也年老体弱多病,儿孙也随着时代潮流变迁,不再热衷这些。这类习俗正逐渐淡化及离我们远去,但我认为这些都承载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我们值得为此采取行动去守护。当然,文化需要加以革新,有些观念和礼数要求,须视情况而定,形式要简化,意义可传扬,足矣!





《览秋月、怀故人》  


转载自《星洲日报》副刊 星云版 (21.9.2021)


文/ 梦兰

八打灵再也(福建龙岩)  


  万里星空转玉盘,

  中秋赏月阖家圆。

  心中逸事有谁晓,

  唯有秋风知我潸。


       又到中秋月圆时,看到白如玉盘的圆月,不禁勾起了与妳在汕头中山公园赏月的情景,北国的妳,是否也对月思人?


       63年前的八月,爸爸来信告知,要带11岁的弟弟及友人回乡探望儿孙,并附上抵达汕头的时间表。在集美中学念书的我,欢欣地向学校请了5天假,准备前往汕头迎接阔别多年的爸爸。大姐姐妳说:慕名汕头以久,要与我同游这古城。我乐得有个伴儿同行,欣然答应。


       一路上,两旁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结满了金黄色的稻穗,今年定是丰收年。沿途不乏种了各类蔬菜的农地,也有养殖鱼虾的池圹,潮汕真是个稻米蔬菜香鱼虾鲜的鱼米之乡。 


       数拾年前的汕头,己是个热闹的城镇,人们纯朴和蔼可亲。在乡民的指引下,我们顺利找到舒适的酒店,也得知船务公司所在。汕头尤其让我新奇且印象深刻的是,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木屐。每天听到滴答滴答的木屐声此起彼落,掀起了我儿时的记忆。那年代,远在南洋的我们无论各民族都穿木屐长大,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内心倍感亲切悦耳。


       一连几天,我到船务公司询问,换来职员一句:“旅客名单中没有爸爸的名字。”一次次都是失望而回,很无奈。刚解放的中国,通讯设施依旧非常落后,沒办法联络南洋的亲人,也只好继续的等待。


       妳安慰我道:“不要太难过,明天也许会有好消息,一年容易又中秋,今晚我们去中山公园赏月庆中秋……”


       中山公园四面环水,月眉河环绕园区,月眉桥、中山桥、迎春桥,3座桥梁将公园与市区陆地衔接。园中面积宽广的玉鉴湖,风光绮丽。九曲桥中的亭阁极富中国古典园林韵味,凭栏可览湖山秀色,湖光倒影,群鱼戏逐,情趣盎然。湖边摆了不少石桌石椅,是旅游休憩的好去处。


       公园里灯光璀璨,人潮如鲫,男女老少赏花灯、猜灯谜、观赏潮州戏剧的演出,大家都到公园赏月欢度中秋。妳买了两粒月饼和两杯热茶,于是我俩坐在湖边的石椅上品茗。人们的谈笑声、行走的木屐声,伴随舞台上的潮州音乐,融汇成一支动听的交响乐。从未听过如此曼妙的乐曲,心情沉重的我也深受感染,至今无法忘怀。


       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湖中明月的倒影吸引游人的围观与赞美。我含泪抬头望向皎洁的明月感叹:“明月呀……明月!您可知道爸爸在哪儿?请您转告爸爸,兰儿在汕头等他好多天了。”妳轻拍我的肩膀劝慰,并举起茶杯吟起李白的千古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妳说:“别太折磨自己,今年有幸一起在汕头共渡中秋,明年今夜我们肯定各处南北了。珍惜当下,开开心心地过中秋节吧!”我默默点头称是。


       第4天,依然是失望而归。船务公司职员也告知:“这星期不会再有新加坡的客船到来。”汕头滴答滴答的木屐声响,无法预示爸爸即将“抵达”,万般无奈的我,只得向美丽的汕头说再见。


       回校大概半个月,家乡福建龙岩的大哥来信告知爸爸逝世的消息。我立刻赶回去,只见一堆黄土,肝肠寸断的我哭倒在爸爸坟前,声声责问爸爸为何忍心抛下南洋的妻儿,选择长眠于家乡,留下永远的痛给爱您的人。


       原来,爸爸是因友人的签证迟批,改乘香港上岸的邮轮,在广州过中秋节。由于回乡路途遥远,饱受颠簸之苦而感不适,回乡才两天,竟在睡梦中悄悄离开人间。大哥告知,爸爸一进家门便问:“兰儿在哪里?”知道我没回家,便痛哭起来。唉!那年头落后的通讯设备,令我们父女错失了重逢的机缘,教我遗憾终生。


       数拾年弹指一挥间,人生悲喜交加的往事,化作记忆的点点星光。我不禁忆起逝世的爸妈,想起汕头中山公园那不一样的中秋夜,也思念失联约一甲子的妳。


       今夜,又是月华如水的秋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新诗初选入编(潮涌皕载创辉煌)

 

新诗初选入编


马六甲潮州会馆

二百周年纪念征稿

「潮涌皕载创辉煌」





《潮籍同学》

诗/ ⻩景宗


童年时⼀⼀

我们⼀起上学

我们⼀起游玩

我们⼀起搞破坏

甚⾄

       ⼀起去偷摘⽔果


少年时⼀⼀

我们同在⼀所中学

我们⼀起打篮球

我们追求漂亮⼥孩

我们分享⼼中苦闷


中年时⼀⼀

我们来到同⼀座城市

他经营电⼦⼯⼚

我做农业⽣意

遥隔近百⾥

相互问候

相互关怀不断


⽼年时⼀⼀

他退休了

在家含饴弄孙

我还在劳动⽣活线上

⼈各有不同的命运

别怨怼

别相⽐

他找到他的快乐

我也找到此⽣的乐趣


《潮剧》

诗/ 杨庆盈


潮剧、潮州戏,

很好看。


四百三十多年你诞生了。

生、旦、丑,

是演剧的精髓。


曲牌联套体是属潮剧音乐。

音乐悦儿动听,

听曲看曲会听出耳油。


潮剧的真声演唱。

韵味浓浓,

二四谱,唱念声是“二四谱”,

很动听。


载歌载舞,古老的唱戏,

在舞台栩栩如生的承现。

舞出中华文化的优美、美丽,

唱出心声,听得入神,

是潮洲族的舞艺灵魂。


没有灵魂的潮剧,

等于没生命,空空的。

潮剧是文化、传承、

很高尚的精神、精髓,

要好好守护、保管。

爱,

潮剧。




《我们都曾待过的花园》

诗/ 陈信伊(槟城)


15岁之前

我喜欢待在秘密花园⾥

在蝴蝶、蜜蜂、⼩蚂蚁的陪伴下

快乐⽆忧地健康成⻓

让花⾹溢满我的世界

然后在每年的农历7⽉7⽇

点⼀缕⻘烟,寄⼀番感谢

向花园的主⼈——“公婆⺟”

许愿更精彩的明天

15岁这天

花盛开在⽔中

⼗⼆朵各⾊的鲜花在戏⽔

还悄悄⽤扑⿐的芬芳

吻去我孩⼦⽓的脸庞

扎上喜⽓洋洋的红肚兜

套上外婆送的新⾐裳

脚上还有双新码数的红⽊屐

带着祝福的⻘烟再次燃起

⻘烟袅袅

向“公婆⺟”寄出了告别信

⻘烟袅袅

向未来绘出了祝福信

⻘烟袅袅

与亲友拥簇在我的身边

轻咬⼀⼝象征“出⼈头地”的鸡头

我知道

我成年了

正式地踏出

我们都曾待过的花园



《南飞的凤凰》

诗/余淑榕


凤凰单飞

引航

时代的红头船

披荆斩棘

在南洋撒下       

荣归的希望


芋泥培土

功夫茶浇灌

乡音抱团    茁壮

在异乡高吭

如同卷煎    糅合

潮厝的记忆

蕉风椰雨间

细嚼   

他乡已成故乡

那五味杂陈的徜徉


韩江水千里流淌

涌动

在那碗风平浪静的糜

碟碟小菜

似当年远赴重洋

驶向未知的

片片小帆

掀起时代巨浪滚烫

解析DNA密码里

迷迷朦朦

那虽远犹近的乡




《工夫茶》

诗/ 李翠環



老乡,  来 ! 吃茶 !

给您斟茶哟。。。


三个白地蓝花茶杯

摆成个品字型


先来个   关公巡城

然后再   韩信点兵


朱泥壶下边是 橄榄核碳

热气袅袅升起,在空中盘旋绕

纷扰的思绪,纠结的情怀,也慢慢舒展开来


闲聊中得知

凤凰茶单叢

乃是乌龙茶也


举杯细细品尝

甘味过后,齿颊间还余留

桂花,茉莉,蜂蜜的 馝郁香味


微笑当中

矛盾摆平了

生意也谈成了



编辑推介


《古城圣地随想录-阿乙沙拉》

诗/ 黄月光


听说,小河取名沙拉 

蜿蜒流经山谷林间与沼泽地

南渡祖先,彷徨徘徊 

追随神父,披荆斩棘 

叫飞禽走兽走避远离 

荒山野岭以及大树林

化成菜园与田地

营养了几许的子子孙孙

而后天主教堂建立

圣玛利亚, 你的

诗歌经文,从此诵祷连连不止息

如此形成一个独特区域

她的名字“ 阿乙沙拉” 

沙拉河, 人称“潮州人天主教村”